Last Updated on 2022-05-18 by Teresa
因為天氣預報今天東北角是多雲時陰,所以出遊的計畫臨時改到角板山。一般的走法應該是下大溪交流道再接台七線,不過GPS 規劃的是最短路徑,所以變成下三鶯交流道 → 在一堆小路彎來彎去後接三號省道→ 台七乙 → 台七線。雖然說距離近,不過加上停紅綠燈的時間,應該沒有比較快,還好台七乙景色還不錯。
北橫轉中正路後開沒多久就沒路了,右轉有個大型停車場,一次60元。看到消防局旁的停車場還有位子,又不用收費,就調頭去停免費的了。
角板山公園不大,旁邊就是角板山賓館改建的復興山莊,從這裡可以眺望溪口台地和大漢溪,山巒起伏,十分美麗。只可惜溪水的顏色十分混濁,遠看好似鋪上一層水泥。
公園旁就是通往溪口吊橋的步道,走之前老公就先警告我,這是一段很長的下坡,回來時會爬得很辛苦。不過既然來了,我又沒去過,當然是要走看看囉~~
前1/3 的坡度比較平緩,旁邊還有椅子讓遊客稍作休息。
回頭望著走過的階梯,想想回程有得累了~~~
看到這個指示牌後,就是連續的下坡階梯,到後來,腳都開始抖了...
路上貼有指標瓷磚,如果還能標示距離或時間就更完美了
走了半小時左右,終於看到吊橋,吊橋的橋面很窄,只有兩條木板。去的時候,只走在其中一條木板上,從兩片木板的縫可以看到下面的溪,走起來很可怕。回程的時候學老公,兩腳各走在左右的木板上,果然好走多了。
山上的白色建築物,就是角板山公園旁的復興山莊
我們在橋上的影子
從橋上看到的風景和山上是不同感覺
下山的途中,看到「角板山行館」的標誌,剛好有找到停車的地方 就到這裡逛逛。園區比我想像中要大,還有個角板山雕塑公園,如果冬天開滿梅花應該蠻美的。
今天唯一一張的合照
樟腦收納所,上面搭了個透明棚子擋雨,減緩損壞的速度
從思親台看到的溪口台地跟大漢溪,跟角板山公園看的角度不一樣。不過今天的空氣品質真的很差,都濛濛一片,不是很清楚。
蔣經國先生曾在此發表梅臺思親一文,所以命名為思親亭
行館中展出很多蔣公跟蔣經國先生居家的照片
園內有十二件來自世界各國的雕塑品,每一件前面會有作品的介紹。對於藝術沒什麼細胞的我,很難了解其要傳達的意念,就只是看看而已。關於藝術品導覽及雕塑公園的介紹,可到官方網站瀏覽。
2003樟樹桃園
復興鄉
人形狐狸
中華影像
藝術如樹 / 樹如藝術
人之初
溫室提案
2003樟樹桃園 (義大利‧Mauro Staccioli)
人來自於自然,終亦將返回自然,此一萬古以來不變之鐵律,突顯人類與大自然原本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作品以一倒三角形的架構,堅實地立基於大地,象徵人應飲水思源,不忘其本。一側與百年長青的樟樹依靠,旨在透過此種視覺意象,強調人與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,必須相互扶持。
復興鄉 (瑞士‧Peter Stampfli)
作 者自一九六九年起,即以輪胎為主題進行創作,將輪胎的造型、結構、肌理、顏色等一切細節,以超寫實的繪畫技法予以呈現,匠心獨造,舉世聞名,後進而從事三 度空間的立體創作,每以地名為其作品命名,顯示其駐足之所在。輪胎的運轉不歇,象徵大自然的生生不息,設置於水中,跟自然結合一體,倒影蕩漾,生趣盎然, 亦象徵著復興鄉承傳有緒,欣欣向榮。
人形狐狸(台灣‧吳炫三)
繪 滿圖騰的立柱,一若大自然的代言者,娓娓述說著原始森林裡的神秘故事。紅、白、黑三色的變化組合,勾勒出熱情、和平、力量的基調,也把在地族群的生命印記 與奮鬥理想,做了最生動的刻劃。狐狸是森林中的精靈,悠遊林間,行蹤莫定,作品名為「人形狐狸」,意在殷殷期盼:人生寄旅於天地之間,就應活得自由與奔 放。
中華影像(法國‧Guy de Rougemont)
大部分的雕塑,都是靜靜地訴說自己的故事,這件五彩繽紛、婀娜多姿的作品,卻以十足的動感,變化萬千的姿態,幅射出洋溢著生命活力的豐富訊息。色彩、影像、光線,加上作者刻意追求的穿透性與透明感,眼前所見,不僅是一場金屬遊戲,也好像是在上演一齣充滿詼諧與溫暖的人間喜劇。
藝術如樹 / 樹如藝術(葡萄牙‧Alberto Carneiro)
作品聳立在參天巨木間,所代表的不只是樹的形象,其實作品自己本身就已變成了一棵大樹。人工與自然融成一體,不劃分彼此,呈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,換言之,不單是藝術品變成了樹,樹這時也變成了藝術品,兩者相互輝映,共生共榮。作品所顯現的環保意識深遠,理想崇高。
人之初(荷蘭‧Mark Brusse)
生命的本源、生命的意義,是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詮釋不盡的故事。藝術家企圖以最樸茁的造型與最簡單的線條,鉤勒出生命的創始。狀似大碗與蘿蔔的桌上物,象徵著陰陽、虛實,也代表了飲食男女的慾念與生命的流動,而桌子則有若舞台,真實有力地呈現了物像以外的紅塵故事。
溫室提案(美國‧Dennis Oppenheim)
綠意盎然的建物,與林木蔥蘢的公園打成一片,讓隨意踏入其內的遊人,猛然醒悟,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進入「另一人」的內心世界,似乎意味著,人要真正相互了解,首先必須做到心意相通。而從另一角度來說,進入物的遊人,可由內往外張望,暗示要真正了解他人、及週遭環境,不單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,而需從內心細加體會。
無留言